圖:kiwi(羅東開元旗艦店招牌小菜之一,青絲醋拌煙燻豬頭皮)
文:kiwi
今天不來同大夥聊開元旗艦店那些客人的小情小愛,咱們說說一種交易習慣與現象。
我們都知道也努力提倡【使用者付費】這理念。
稍早看到一篇文章說台灣是最適合移民居住的國家
我覺得對太多老外來說或許台灣真的是太方便,太氾濫民主
我覺得台灣人的性格就像一位寬大且無限包容孩子予取予求的母親一般。
晚上來買消夜的客人與我對話讓我真的是覺得再不說,就要滿出來的抱怨了。
對方一來點了粄條湯之後便問:有碗嗎?
我回:有,不過是保麗龍的,你要嗎?
她說:沒有紙碗嗎?你們為什麼不附紙碗?(一副超理所當然我一定要這樣的阿)
心理翻白眼但是嘴裡還是客氣回:這要問老闆呦,不過我想老闆大概是不想客人多花個兩塊錢再買碗吧?
(對方登愣了一下,這說明了她覺得附碗這行為是要免費的)
我再說:如果對保麗龍有顧忌,那麼建議麵不要倒出來盛在耐熱袋內就碗食用。
她回:耐熱袋也.......(嘟噥的語意大概是:耐熱袋是塑膠袋呀,會有塑化劑吧!!!)
我回:紙碗內部也是有層蠟,熱湯倒下去部也溶出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
她說:再怎麼說也是比保麗龍好啊(哪種標準?)
我回:其實應該是自己帶保溫鍋碗外出購買是最好的吧,(瞄了她一眼後繼續說)不過有些人會覺得很麻煩,畢竟體積不小。
她則再度愣了
應該沒想過會被店家這樣洗臉吧?
就像我有的客人很奇妙,明明住院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每次來,每次都要碗筷
原因很簡單,他們就是不想洗碗,而且店家給的碗筷,免費,幹嘛不拿?
我記得之前法令有規定,對購物塑膠袋與保麗龍碗有強烈規定要禁用
但是後來被市井小民的咒怨之念淹沒後,最後好像又不了了之(?)
市井小民對於客人購買物品的袋子或者附贈的湯碗、筷如果酌收費用,就會被抱怨,說店家小氣。
但明明是法規如此不是嗎?市井小民為了平息顧客的怨氣,避免買氣降低,所以向上面的抗議,最後演變成一種睜隻眼閉隻眼的默契。
說好的環保愛地球對多數的人來說遠不及要他掏兩塊出來的要命的緊。
我常故意不附碗給客人,但他們全都記得要。
再來說說我先前在新加坡與日本的心得吧
早先到日本便利商店買熱狗的時候,因為我弟很愛吃醬汁的人,所以買了一根熱狗後對方只附一包沾醬我弟覺得很不夠,所以伸手又想在櫃檯多拿一包。
立即馬上被店員阻止,對方說明,一根熱狗就是一包醬包。
後來這樣的模式在日本吃的東西時,你會很常發現,日本人就是這樣配給的沒有多拿這回事
(在電視新聞播出日本賑災畫面時,看到他們井然有排隊領取物資,也是規矩的一人一份,不會搶食的想多拿,說我要給我二叔公三嬸嬸之類)
哪像台灣小七醬包隨便你拿,有些人還拿回去擠成一罐番茄醬,我們要說他好棒棒好會省錢嗎?
這是我們從小教育的問題,台灣人性格是包容心寬大予取予求的母親阿。
我也還記得之前麥當當有實施多拿醬包要付錢,後來又被說麥當當賺那麼多錢怎麼這麼小氣,多給會死?
想來,難道這些不用成本嗎?
隔著一條馬路的牛肉麵店老闆娘常來跟我們話家常,說得當然是各種奇形怪狀的客人
她說有的客人就是貪,已經給了她一份蔥花,每回來她硬是要多拿
後來牛肉麵店老闆娘實在氣了,有回她又來,硬要再多拿,老闆娘就回:好啊,你要多拿10塊錢的份量還是多少的?
說到要付錢買客人往往就退縮了。
真的,連我這小店也常被說多要什麼,一碗30塊錢的麵,跟我多要點湯,多要兩雙筷子,或者三支湯匙
湯水通常我會多給一瓢,那份量就很多了
但是對方跟我多要了三、四瓢我就覺得她很誇張,一碗麵是要四個人公家吃嗎?
湯湯水水其實沒什麼好跟他計較,重點是那態度問題,之後還嫌棄我們一碗麵30塊賣的貴
夭壽靠北,我都差點罵髒話,心裡幹得要死,超想追著把那碗麵要回來,拎鄒罵不賣了。
在新加坡
所有外帶的都要加費用,連飲料幫你加冰塊都要多付錢。
初到新加坡的時候把台灣思維帶過去,心理覺得新加坡人真是死要錢,隨便油紙包一包也要多收我幾毛新幣
在台灣都便當盒幫我裝免費哩,一出國才知道台灣真是寶島!!!
飲料加冰塊都變小杯了,為什麼竟然還要多收錢?超級不可思議
但這在在實實的準確實施【使用付費】的觀點。
沒有什麼是應該免費的,你的要求使店家多支出了材料費用,難道不應該買單?
再次感嘆台灣人性格是包容心寬大予取予求的母親阿。
而,難道我們該繼續這樣下去?
免費的永遠是最貴的
你貪心的從A處獲得免費的,之後你會在B處加倍奉還
也許是形式的不同,但,欠不了的。
大家的濫用資源,什麼都要免費的,之後呢?
很多人想著,反正我活不了那麼久看不到以後的以後,現在省,現在樂,就好。
如果是這種思維,我無法對你說些什麼,只期望有生之年拜託讓你嚐到任意的後果好嗎(我從不是佛心來著的人)
我寄盼有天可以不用再附碗筷給客人
又
我明白身為店家的我們也要肩負一些責任,供需問題是環環相扣
我衷心希望政府實施政策可以更有力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