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潘胤杰
文:kiwi
Dear W :
三月底從新加坡回台灣後,在上周三第一回扎實卻腳步顛飄的踏上台北這塊土地。
搭載的北捷有種違和感,比當初人在異鄉搭乘新加坡MRT時更叫人陌生。
侷促不安的心情不是因為我即將面對許久未碰面的友人,而是氛圍,亦或者是自本未明的心態?
回來台灣後的日子與離開台灣前一樣,改變的不是模式,是心境上的與思維上的轉化。
變化是微乎其微著,沒人發現的漣漪。
多了些新朋友,也揮別了些許舊事物,以前喜歡的,現在看著確存疑到底喜歡這玩意兒的真心是什麼?
新加坡克難式生活一個月的學習是清楚的分辨自己真正想要與需要的取捨間。
慾望被滿足是瞬間,然後呢?
那天看電影看到這麼一段對話:有些人的出現是來告訴你些事情的,說完了,他們就離開。
生命中的過客遠比想像的多,是不是真的教會自己什麼跟自己體感度與自省有很大關聯性。
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接受他人離自己而去,私心的覺得要瀟灑也是選自己先棄權的那一方。
憤懣些什麼?
在抱怨他人為何真心換絕情的對待自己前,自己所謂的真心含了多少真的用心?
世界對我來說沒有單純這兩個字眼了
沒有什麼是單純,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舉動,背後包含藏了寄望與意義
人與人與物之間就是如此
有人說孩童們就很單純,毛孩們也很單純
他們並不單純呀
只是他們將自己的慾望無隱藏的嶄露讓你清楚的明白罷了
你覺得他們單純是因為你願意買單這種不掩飾自己且也不造成自己負擔或者讓自己覺得為難的索求
不要覺得他媽的這世界太複雜,沒有人願意說人話了嗎?
憤懣些什麼?
這樣高喊世界不公允的前提下,你公正的對待每個人了嗎?
當捷運車廂門在公館站打開的那霎那,我的目的地已抵達
走出車廂外,我開始尋找真正的出口